零暴力空間的發展沿革
隨著越來越多研究發現暴力和體罰會對兒童造成諸多負面影響,例如:引發攻擊性的行為和反社會行為、身體和心理層面的傷害、親子關係不佳、自尊心低落、學業表現退步等。許多國家開始立法禁止體罰,社會上也逐漸興起用其他教養方式來代替體罰的意識。「零暴力空間」(No Hit Zone)最初是在2005年由美國俄亥俄州的彩虹嬰幼兒與兒童醫院(Rainbow Babies and Children's Hospital)所發起的一項行動,參照美國虐待兒童防治專業協會(The American Professional Society on the Abuse of Children)發布的建議措施,來遏止在該醫院的暴力行為,後續許多醫院和社區也一起響應「零暴力空間」行動,並逐漸擴散到各個不同場域甚至其他國家,成為預防暴力和虐待的全面運動。
零暴力空間的主張和措施
「零暴力空間」行動旨在讓社會大眾認識用肢體暴力來處罰孩子可能造成的不良後果,並提供替代性的方法讓大眾學習用非暴力的方式對待彼此。四個核心主張為:大人不能打小孩(No adult shall hit a child)、小孩不能打小孩(No child shall hit a child)、大人不能打大人(No adult shall hit an adult)、小孩不能打大人(No child shall hit an adult),並透過下列方式來促成零暴力的空間:
- 大眾倡議及相關人員培訓:在各個場域(如醫療院所、托育機構、學校、政府部門、公司職場等)透過人員培訓,來推廣非暴力的衝突解決技巧以及具支持性的溝通模式。當這些人員在該場域中觀察到可能演變為暴力情形的親子互動(或其他的人際互動)時,便能夠運用同理心和相關技巧來介入協助。另外更推出針對家長所設計的零暴力教養指南,提供許多有建設性且容易操作的親職教養方法,讓家長能夠用來代替原有的暴力處罰,達到更友善也更有效的親子互動。
- 政策制定:實施「零暴力空間」行動的場域,會制訂相關的零暴力守則,並透過簽署、宣導和訓練,來確保在該場域的所有人員(包含內部工作人員以及外部的來訪者)都能確實遵守。當空間中出現暴力情況或前兆時,人員有義務去辨認和回應,並依照情況嚴重程度來尋求適當的支援。
- 在場所張貼標示: 實施「零暴力空間」行動的場域,會在空間中醒目的地方張貼和擺放零暴力標誌、海報、文宣品等。透過這些公開且顯而易見的標示,讓該場所進出的人員知道「這裡是一個零暴力空間」並可清楚閱讀相關守則,達到宣示和提醒的效果。